四川大学第十二届“卓越教学奖”、第十一届“姜维平优秀教学奖”和2025年“好未来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网络投票
个人简介
  • 姓名:王长林
    单位:文学与新闻学院
    票数:257

王长林老师

简介:

       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基础学科文史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基础人文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新模式,以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拔尖计划 2.0、强基计划)为基础,文学与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系合力共建基础学科文史哲大平台。平台主张以经为体、以史为用、以哲为思、以文为化,培养“博通专精”、具有扎实文史哲基础知识、突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平台核心成员共1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成员主持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研究课题2项、四川省教改重点项目2项,承担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二等奖等多项。
夯实人文学科基础,推动培养机制改革
周仁平
以基础为关键,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打通学科专业壁垒,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文学与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系合力共建基础学科文史哲大平台。平台整合文史哲高水平师资,开设“人文经典导读(一)至(六)”系列课程,六期精讲六部中外人文经典,重在理论教学导读,辅以专题读书研讨会,为文史哲拔尖班、强基班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平台作为学校文化素质先导课“中华文化”课程改革的主要力量,牵头负责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的教学改革,重新设计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推动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案,完成“川大版”《中华文化概论》教材的纲要起草和编写任务。
以需求为导向,孵化本科专业
       2024年4月,平台瞄准国家文化战略需求,在学校的指导下共同新建“中国古典学”本科专业。团队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的执行力,在短期内完成全校师资的摸底与统筹,创造性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迅速完成了新专业的申报。2025年3月,四川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古典学系,并获准于2025年9月招生。在新专业未开设前,文史哲大平台孵化出“中国古典学”创新基地,从202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团队成员精心组织教学工作,新增“《诗经》研读”“《左传》研读”和“古希腊语”等专业核心课程,探索川大特色培养模式,为新专业的申报和建设贡献力量。
以交叉为特色,提升培养质量
       平台跨越文史哲学科界限,彰显四个“多交叉”:课程体系设置多交叉、科研训练实践多交叉、综合素养培育多交叉,学业生涯发展多交叉。依托“玉章书院”,学院构建“明远学园——文史哲拔尖学生培养大平台”,共筑学科交叉育人新格局,探索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专业互补、个性拓展的培养机制,多样化发展“因材施教”。学院实施“基础学科文史哲大平台前沿重大项目研究计划”和“星火科研探索计划”,强化学生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团队成员指导的《“了不起”的中国字——数字“形”“韵”共振汉字文明新思路》作品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这是四川大学在该竞赛中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版权所有 2015 四川大学教务处 咨询电话:85467708 咨询微信:scujwc
总浏览量 1806089人 参与人数 90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