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第十二届“卓越教学奖”、第十一届“姜维平优秀教学奖”和2025年“好未来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网络投票
个人简介
  • 姓名:夏秀渝
    单位:电子信息学院
    票数:171

夏秀渝老师

简介:

       《数字电路设计及应用》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平台课,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当前课程组成员中,执教该课程的最长教龄已近三十年。课程组始终秉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长期致力于建设专业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改氛围浓厚。课程组高度重视教研协同与教学创新,围绕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向不断探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程能力+AI赋能”融合路径,取得显著成果,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创新协同机制,推动教学改革与实践育人
雷印杰
机制协同有序,建设高效教学团队
       课程组现有专任教师5人,年龄梯度均衡,形成了“资深教师引领、中青年骨干主力”的“传帮带”式传承机制。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与科研能力互补,保障了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团队高度重视教研协同,每学期组织集体备课、教学反馈分析与专题研讨,围绕课程重难点、工程能力培养、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一致性。这种协作机制促进了良好的团队文化建设,为团队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聚焦教学改革,推动内容与方法双创新
       课程组紧跟学科发展和产业变革趋势,围绕“课程思政、内容更新与方法创新”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团队引入了国产芯片、量子计算、智能系统等典型案例,构建了“知识点-案例-能力”的对应体系,增强了学生对技术背景和应用场景的理解。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课程组结合任务驱动、小组研讨和课堂反馈机制,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课堂实效。此外,课程组适度引入智能教学工具,依托AI学伴系统,构建了课程专属的知识图谱,并设计高频问题分析与分层试题生成等教学辅助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课堂互动性与教学适应性,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竞赛融合实践链
       课程组高度重视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外训练-竞赛实战”三环节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团队授课课程内容覆盖从基础逻辑门电路到FPGA开发平台的全流程,结合模拟仿真与实体电路设计,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系统思维。在课外实践方面,团队依托科研项目与工程训练平台,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知识应用到方案创意的能力跃升。近年来,团队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各级奖项20项(含全国一等奖1项),充分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成效与影响。
成果持续积累,彰显育人导向
       课程组在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方面持续耕耘,成效显著。团队成员围绕课程体系优化、工程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探索,推动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团队编写并出版教材1部,形成了体系化且实践性强的教学资源。教师们荣获各类奖励累计60余项,其中包括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5人次、课堂教学竞赛奖与教学创新示范奖等荣誉19项,指导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8篇,充分印证了课程组在教学能力与教研水平上的突出表现。
版权所有 2015 四川大学教务处 咨询电话:85467708 咨询微信:scujwc
总浏览量 1806407人 参与人数 9092人